文/梁瓊白
今年市場出現一種新口味、新創意的粽子,是完全沒有米粒只有各種高檔食材的無米粽,個頭不大、售價不低、口味相信不差,但是讓人質疑的是:沒有半顆米粒的粽子也叫粽子嗎?只是將餡料包成粽子的形狀,是當菜吃呢還是當主食?
一直以來廚藝界為了創新,不斷研發各種造型、口味、甚至食材都標新立異的食物,存心打破傳統的舊有印象,包括中秋節的月餅出現墨魚汁的餅皮,餡料不再只是甜口味的豆沙、棗泥,而是鹹的XO醬、鮑魚、魚翅,如今粽子除了無米粽還有麻油雞粽,以及更多原本是菜如今卻包入粽子裡的所謂創意粽,消費者有更多的選擇,口味也更多元,至於接受度如何那就見仁見智了。
現代人吃粽子早已不限定只有端午節,一些粽子專賣店平常也買得到,但是端 午節不吃粽子還是冷落了這個節日應有的習俗吧?傳統的粽子分為北部粽和南部粽,內餡則都大同小異,只有烹煮法不同,北部粽用蒸的,米粒比較Q,南部粽用煮的,米粒比較軟,如此而已,此外還有客家人將米粒磨成漿再揉成糰的粄粽,以及原住民用香蕉葉包的小米粽,各自傳承自己那個族群的傳統風味。
我個人不太能接受創意太大的食物,就以粽子來說,改良是可以的,改變就走樣了,例如以前的餡料太多、體積太大,可以減少每個粽子內餡和米粒的分量,但是把海鮮、牛排甚至麻油雞、當歸鴨也當做粽子的餡料,就不太習慣了,幸好這些創舉都只出現在節日的時候,消費者滿足一下好奇心,或許樂於嘗試,但如果長期供應,能否在市場上長久經營,恐怕是個未知數了。
西方的漢堡、比薩是最具代表性的簡 餐,中國人的粽子也不遑多讓,一顆粽子即已飯菜皆備,用它打發一餐足足有餘,不過粽子用的糯米無論是彈性較大的長糯,還是比較軟粘的圓糯,都是不太消化的食物。
除了不能多吃外,搭配的飲料非常重要,上上之選是喝茶,西式的可樂、牛奶萬萬不可,萬一漲氣可是痛苦至極的。
肉粽老店人氣旺 客人一訂幾千個郭家肉粽於民國40、50年代於鹽埕區舊新高戲院旁擺攤,當年賣的是肉粽及四神湯。(記者黃旭磊攝) 高雄市郭家肉粽第三代經營者郭明坤說,祖父傳家粽「滿漢肉粽」配料及口感,60年來始終沒變。(記者黃旭磊攝)
〔自由時報/高雄報導〕端午節即將來臨,高雄市鹽埕區一家肉粽店從民國40年開業至今,每年訂單破數萬顆,口感獲部隊官兵喜愛,一名軍官幾天前訂數千個送給同僚。
經營60年 保持老味道也創新
第三代經營者郭明坤說,已往生的阿公從大舞台戲院附近搭攤做起,傳家粽「滿漢肉粽」配料及口感始終沒變,傳統粽為水煮粽,內餡包豬肉、栗子、蛋黃,不同於北部蒸粽。有客人當年是小毛頭,60年後再回來已白髮蒼蒼,驕傲地跟孫子說,小時候阿公就是吃這味。
肉粽攤原本在舊果菜市場旁,移到現址鹽埕警分局旁北斗街。郭明坤表示,大舞台戲院當年是全高雄最賣座的戲院,民國65年失火停業,周邊攤商大多撤離,能留下來的都堅持古早味。郭明坤接手後,將店內裝潢得古色古香,郭家肉粽4個大字鑲在樓頂,維持日治時代文藝復興風格,而阿公傳下來的勤奮之道,營業時間從早上6點半到深夜11點,全年很少休息。
郭明坤表示,守住老味道之外還要創新,他每年推出一種新粽,先 前曾推過麻油雞腿粽,今年考量年輕人愛吃雞排,推出雞排梅子粽,將傳家粽的豬肉換成雞排。每年端午節前一個月就接獲上萬顆訂單,郭家不接電話,客人須親自來店,有一名軍官訂走幾千個,高雄市知名咖啡連鎖店老闆也訂走900個。
前市長謝長廷、藝人吳念真、孫淑媚、康康及謝雷、職棒前投手黃平洋等人都曾來店。一般客人愛吃肉粽加一碗豬腳湯,吃素者吃土豆粽加味噌湯,價位都不會超過100元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